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手机品牌 >> 手机电池的突破性技术有多远 rss

手机电池的突破性技术有多远

shouji.37ix.com.cn 在 2015-07-01 发表,评论(0),阅读(0)






  智能手机时代,另外一个产业火爆了起来:移动电源。因为手机本身的电池不够用,随便玩半天就没电的手机现在到处都是。说白了,就是实际上能满足待机需求的手机,重量应该是你的手机加上你的移动电源。没人想带着砖头一样的产品,但是理想的电池在哪里呢?

  所有的电池,其实都是电化学反应。在初高中的化学课本里,我们使用的是铜棒和锌棒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面,这时候如果用电线接通铜棒和锌棒,里面就有电流通过,可以用万用表来测量这个比较微弱的电流。



  上面所说的就是原电池。今天的所有电池,在本质上,依旧离不开阴极阳极以及氧化还原反应。上面图片里面的原电池,就是锌失去两个电子而铜得到两个电子。

  可能有一些宣传会这样说:某某科学家发明了新电池技术,XX秒就可以充满电!这种几秒就能充满的,是电容不是电池!电容和电池的区别在于,电池是用化学反应来储存、释放电,而电容则是电势差;并且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第,我们常见的电池、充电器一般用安培时间来标注容量。电容的特点是可以很快速的充电,但它和电池是两码事。超级电容目前只在公共汽车等环境可以使用,充电电流高达200安培(iPad是2安培左右),但是充电后的续航只有几公里。超级电容只是研究的一个方向,距离替代今天的充电电池还需要走很长的路。

  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,智能手机待机短,成了所有人的心病,而解决办法竟然是要去解决处理器的功耗……而不是提升电池,那么电池到底瓶颈在哪里呢?

  先了解能量密度

  能量密度是个非常有趣的概念。它有两个不同的表现形式。因为不同的电池,使用的材料不同,自然物理密度也就不一样,所以有瓦时/公斤与瓦时/升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。对于普通的手机来说,肯定更关注后面的参数,因为手机内部空间有限。

  但是应用到电动车上又是另一种情况。电动车的空间相对宽裕,但是如果电池原材料密度过大,显然会让很多功做在了运输电池自身上。而对于要飞起来的无人机等,重量的意义就更为明显。

  对于能源,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汽油。汽油如果完全燃烧,它的能量密度是多少呢?据估算大约是12000瓦时/千克,这是个非常大的数字。但由于汽油机做功效率比较低,所以我们的油耗一直不算太低。

  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又是多少呢?常用的锂离子电池,大约范围在150-250瓦时/千克,锂聚合物的密度大,可以达到300瓦时/升,对比汽油,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等级上,差了百十倍。随着工艺和材料的改良,我们常用的锂电池密度也是在逐步提升的,甚至对比十几年前的初代产品(锂电池是1991年由索尼开始量产)已经翻了几倍。但是对于今天的智能手机用户来说,他们希望的是十倍的提升,也就是充电一次,可以用一周左右。

  电极的材料

  我们生活周边的各种电池很多,而且有着不同的用途。比如汽车用来启动,很多都采用铅酸蓄电池,它的特点是启动的时候电流大,这对于内阻大的电池来说就是噩梦,因此现在的车用蓄电池的内阻比较小。

 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,要寻找不同的电池材料。它的输出电压、电流、内阻、可循环次数等,都是要考量的指标。以手机、平板等设备为例,我们使用的电池,要能承受数百次、上千次的充电循环,现在普遍采用的锂离子(钴酸锂)、锂聚合物电池都适合做手机或是移动电源的充电设备,并且它们的输出电压3.6V,也有利于直接驱动IC。

  而我们常见的镍氢电池,比如松下(三洋)著名的爱乐普,充满电放一年依旧有80%以上的电量,并且可以循环多次。但为何手机上不用镍氢电池呢?这是因为镍氢电池的电压只有1.2V,所以如果要达到3.6V,就要三块串联……显然要比现在的锂电池需要更多的空间。

  电池放电,要求材料具有高储能密度,并且在多次循环充放电这个过程中,依旧保持很高的容量,并且最好有利于工业化生产,这样的材料存在吗?

  燃料电池:已然在路上

  丰田今年正式发布了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。与特斯拉一样,丰田公开了汽车用氢燃料电池的专利,其它车厂可以免费用,此举旨在扩大氢燃料电池的市场。

  在技术原理上,氢是消耗品,作为燃料电池的反应动力来源。丰田的Mirai带有个超高压氢气瓶,可以携带5公斤氢,续航能力能达到600多公里,平均每公斤氢的续航为100公里以上。之前宝马也有氢燃料汽车H7,同样背着氢气瓶,不过宝马的方案里面有发动机,氢气是燃烧气体做功,与传统的汽油机类似;丰田则不一样,氢是参与燃料电池反应发电,电池提供113千瓦的电力给电动机驱动汽车前进。当然,作为清洁能源,氢的反应结束之后,只有水一种产物,不污染环境。

  氢燃料电池当然好,但这只适合车用,手机用户肯定不可能带着硕大的燃料电池以及高压氢气瓶……而很多其它材料的燃料电池很难回避的问题还是材料:依赖铂这种贵金属,并且对空气要求高。一来昂贵,二来也不现实,前几年,北京弄了两辆材料里面有铂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,在郊区行驶两年试验,其中有一台一年就烧了六次动力单元,只因为北京空气中硫、氮化合物含量太高……

  IBM:Battery 500伟大计划

  2009年,IBM设立了一个电动汽车动力相关的计划:Battery 500,顾名思义,就是想通过研发,获得让汽车一次充电续航超过500英里(800多公里)的能力。

  IBM的研究重心是:锂-空气电池,这也是现阶段汽车动力的重点方向。不仅仅IBM,全世界都在研究锂空气电池。这种电池的原理不复杂,就是活泼金属锂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放电。但是这个过程中,不是生成固体的氧化锂,而是通过溶液,生成液态的氢氧化锂。在反应的过程中,空气中的氧气相当于无限提供,而锂则作为消耗品。

  锂空气电池的理想状态是:增加续航,不用充电,只要更换反应用的溶液和金属锂即可,溶液里面的氢氧化锂可以很容易的电解还原再得到金属锂循环利用,相当于电厂充电,汽车端只需换锂和电解液做电极就行,可以超高速的实现续航。

  另外一个关键是,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极高,对于今天的电池,是指数级别的提升。也就是说,如果研发成功,续航的噩梦就不复存在,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供给是无限的,所以理论上锂空气电池容量可以无限大……但是,锂空气电池的现实是“骨感”的:实际的产品容量不高,并且现有方案的化学反应研究也不够透彻,所以还需要很多年才能真正的产业化。目前除了IBM,包括日本旭硝子之类的高技术企业也都加入了这个计划。

  锂空气电池,也难以小型化,目前看只能是汽车用,手机用不了,并且能上路的车,起码要等到2020年。

  手机的希望:锂硫电池?

  说一千道一万,现在有希望应用在手机上的高能电池是什么?因为前面说的电池,基本都是作为动力电池,应用在汽车上面多,很难小型化。而我们常用的手机电池基本都是钴酸锂电池。因为钴酸锂电池的优点很多,比如相对安全、耐循充放电循环、工作温度范围广等。

  问题是,从1991年索尼开始量产到今天,钴酸锂电池的密度提升有限,也就是扛不住现在的手机对电池的消耗。我们需要现有体积不变、且容量更大的电池来支持智能设备的续航。而且,钴酸锂电池的主要原料——钴,本身并不算地球上富集的元素,价格也在逐年上涨。

  目前基于锂金属的电池材料方案当中,研究的比较多的是锂硫电池。硫和氧是同族元素,所以锂硫电池的反应,有点类似锂空气电池,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硫是固体。理论上讲,锂硫反应的能量密度非常高,有望把现有钴酸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一个数量级,达到接近2000瓦时/公斤,电压1.5V-2V。

  锂硫电池的反应很简单,就是2个锂离子与1个硫离子结合形成Li2S,锂失去两个电子。但是问题同样非常多。除了锂和硫本身活泼的属性之外,最大的问题是硫和硫化锂的密度差距很大,这样导致在反应的过程中会有膨胀……并且硫本身导电性很弱,也不利于充分利用反应物,现在的办法是用炭做载体。关于锂硫电池的研发投入非常大,但是至今仍没有工业化的希望。因为反应复杂,很多实验室得到的结果,甚至连重复实验都很难做到。

  当然,除了上面说的几个热门电池,还有其它前沿研究,但是研究的深度还不如上述的电池。这种研究十几年却得不到结果的状况,在电子设备上不多,但是在电池方面却已经持续了很多年。

  作为普通消费者,恐怕依旧要继续忍受我们目前不给力的电池,并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突破,或许十年、二十年,而这种材料科技,正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。






“微储能”为您提供关于储能的新鲜资讯,可扫码关注或者搜索“mini-E-S”关注。如欲加本公众号专属储能微信群,请回复“姓名+公司或产品或行业+地区”,经群主审核后再拉入群。




Tags:

已有位网友对“手机电池的突破性技术有多远 ”发表评论。